第28个、29个、30个万亿GDP城市,呼之欲出了


01

万亿GDP城市,或增加三个

从上半年公布的数据来看,今年年末,温州、大连和徐州晋级万亿城市的概率非常大,尤其是温州。

2024年温州GDP为9718.85亿元,距离万亿目标仅差281.15亿元。

徐州去年的GDP为9537.12亿元,距离万亿差462.88亿元。

大连去年的GDP为9516.9亿元,距离万亿差483.1亿元。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今年上半年的数据,三座城市的表现都可圈可点。

三座城市的实际增速均在6%以上,跑赢了全国5.3%的平均增速

温州上半年GDP为4831.8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了533.89亿元。半年的增量就高达如此,意味着温州闭着眼睛年末都能步入万亿行列。

大连上半年GDP4647亿元,半年增加了384.1亿元,下半年的增量只要超过100亿,就能实现晋级。

徐州上半年GDP4509.3亿元,较去年增加了280.57亿元,下半年增量只要超200亿,便能实现晋级。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从各城市公布的统计年鉴调整的数据来看,上海2006年晋级万亿,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个突破万亿GDP的城市。

2007年北京晋级,2010年深圳、广州同时晋级,2011年苏州、重庆晋级,2014年天津、成都、武汉晋级,2015年杭州晋级、2016年南京晋级,2017年宁波、青岛、无锡、长沙晋级,2018年郑州晋级。

2020年关键年份,佛山、福州、泉州、济南、西安、合肥、南通7个城市同时晋级,东莞则因为疫情被拖延至2021年晋级。

自此内地形成了24个万亿GDP城市的格局。

2022年断档,没有新的城市晋级。2023年常州、烟台同时突破万亿。2024年唐山晋级,组成了27个万亿GDP城市阵容。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02

关于温州

恰如第一部分所说,温州今年底晋级是上板上钉钉的事情,浙江年末将要迎来第三座万亿GDP城市。

同时,温州也在去年在第五次经济普查增调下,超越徐州,并取代徐州,跻身中国非省会地级市十强之列。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温州给外地人最深刻的记忆,是温州炒房团。

但温州炒房团背后所反映的,是当年温州模式的成功,给温州人创造了巨大财富,旺盛的资本才在全国寻求投资标的。

长三角创造过两种模式,一种是苏南模式,以社队企业兴起为标志,带动了苏南地区强势崛起。

温州模式则更进一步,直接以农村家庭工业为特点的农村工业化道路,让大批农民走上了富裕之路,也为浙江小政府、大市场的民营经济与藏富于民发展模式,奠定了基础。

当时,温州人制造的皮鞋、手表等各种轻工业产品,遍布全国,温州誉满天下,与当时的苏州、宁波、东莞、佛山、珠海、唐山等城市,组成了华丽的明星城市阵容。

有钱的温州人,最先是炒作温州的房产,让温州的房价一度成为全国第一。

后来温州炒房团奔赴全国各地扫楼,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全国炒房热,也带动了全国房价上涨。

2011年末,温州爆发“老高事件”。国家宏观政策调控转向与温州民间借贷“积疾”共同影响,最终爆发了资金链断裂,老板开始跑路,一系列连锁反应随之发生。

温州房价此后一路下跌,乃至腰斩。目前温州的房价相比于高点时期,下跌63.14%,跌幅位居全国第一。

温州楼市泡沫的破灭对温州经济产生了较大影响,逼退资本的同时,导致在产业转型的关键节点上,温州慢了下来。

在此期间,深圳从之前的中国制造走上了中国智造之路,率先开启了科技推动经济发展之路,也奠定了其科创之都的地位。与此同时,苏州、宁波等城市也相继走出产业转型阵痛,回到了快车道。

经历了房价泡沫之后的温州,痛定思痛,开始产业转型。

2025年年初,温州发 布了 《2025年温州市级产业政策》,该文件涵盖工业科技、现代服务业、农业农村、开放型经济四大领域,包括支持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等21个政策类别、106条政策条款。这些政策旨在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开放合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年中的数据来看,过去一些年温州的产业转型之路,终于看到了成果。

数据显示,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0%,增速保持全省前列。优势产业筑峰强链,汽车制造、计算机通信、电气机械同比分别增长25.1%、20.0%、13.8%,三大行业合力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3个百分点。

新兴动能提速发展,规上高新技术产业、战新产业、高端装备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2.0%、12.6%、13.6%和14.2%,均高于规上工业增速。

工业出口展现韧性,上半年规上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9.7%,出口规模10亿元以上的行业中,计算机、仪器仪表等6个行业实现两位数增长。

当然,恰如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强调的,未来仍是中心城市的天下,对于温州而言,仍是一个缺少政策、红利倾斜的城市,仍只能依靠自己。

尽管温州过去几年的产业转型有所收获,但高端人才短缺、科技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区域竞争压力加大等。

未来,温州需要继续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深化与长三角地区的合作,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同时,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和项目落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03

关于大连

大连若能够在今年年末晋级万亿,将打破东北没有万亿GDP城市的现状,成为东北首个万亿城市。

东北可能压根儿就没想到,自己的首个万亿GDP城市要等到如今才能实现。

要知道,大连当年可是丝毫不输宁波、青岛。

1990年,在深圳还没有完全迸发起来的时候,大连GDP在五大计划单列市中位列第一,1992年被深圳超越,之后深圳狂奔,但大连较宁波、青岛仍有优势。

只不过在后来的发展中,受整个东北地区产业、人口、经济衰弱影响,大连也无法独善其身。

如今的大连,GDP只有宁波的近一半,还面临着身后厦门的追赶压力。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然而,即便如此,大连依旧是东北地区的经济第一城。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不过,东北地区的综合实力第一城,非沈阳莫属。

2024年各城市的国土空间规划相继批复。其中东北四大中心城市的定位与功能表述如下:

哈尔滨:

黑龙江省省会,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发挥东北先进制造业基地、向北开放门户、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国际冰雪旅游目的地等功能。

大连:

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现代海洋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发挥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东北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等功能。

沈阳:

辽宁省省会,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发挥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东北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等功能,推动沈阳在新时代东北振兴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

长春:

吉林省省会,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发挥东北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面向东北亚开放门户等功能。

制图:城市财经;资料来源:各城市国土规划文件

在城市定位中,沈阳无疑是最高的,它的定位超越了东北范畴,是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显然,沈阳不仅是东北的中心,还要做整个东北亚的中心。

长春、哈尔滨定位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大连是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

在功能定位上,沈阳同样最高。先进制造业基地,沈阳的前缀是“全国”,大连、长春、哈尔滨的前缀都是“东北”。

除此之外,沈阳作为东北地区一哥的最直接表述是“ 推动沈阳在新时代东北振兴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 ”。

这是其他三个城市都没有的表述。显然,在官方的语境中,带动、引领东北地区复兴的重任,落在了沈阳肩上。

04

关于徐州

徐州地处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交汇处,是中原与江南、北方与南方的缓冲地带,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古代中国中,是九州之一。

苏东坡的最美诗文,写于黄州。在杭州、徐州,则干出了他官宦生涯中靓丽的政绩,给杭州疏通西湖的淤泥,建立苏堤;带领徐州人民抗洪救灾,扛住了黄河决堤的势头,并建立了黄楼,如今黄楼还在徐州城内屹立着。

正因为位置关键,进入新时代,徐州虽然没有成为省会,但在火车时代的交通上,丝毫不输省会南京,这里有京沪、陇海两大干线交汇,在火车时代,徐州是全国性的交通枢纽之一。

当然,进入高铁时代,徐州的交通优势渐渐失去,并逐渐被边缘化。而且,随着其煤炭资源枯竭,这座曾经的交通要地、工业重镇,光环逐渐暗淡。

然而,在上一轮牛市期间,徐州的光环再次回归,因为有政策利好加身。

2017年6月,国务院批复《徐州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2017年修订)》,国家层面上首次对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定位予以明确认可。

这是管理层对徐州过去几年发展成果的肯定,也是对未来发展的支持。

在中国,作为一个非省会城市,非直辖市,非计划单列市的普通地级市来说,能够被定位为一个区域的中心城市,徐州是第一个,就连最牛地级市苏州,都未获得过如此殊荣。

徐州能成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实力使然。

2018年11月,国务院批复《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明确淮海经济区包括江苏的徐州、连云港、宿迁,安徽的宿州、淮北,河南的商丘,山东的枣庄、济宁、临沂、菏泽等10个城市。

普遍远离省会,属于典型的省际交汇的“边缘地带”、省际毗邻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总体发展水平不高,而徐州在其中,显得鹤立鸡群,这个头衔不给徐州,还能给谁?

借助这个势头,网上这几年一直有一种呼声,设立淮海省,将徐州设为淮海省省会。

今年的苏超,“淮海省会徐州”再次出圈。

从“苏超”第三轮比赛开始,来自临沂、枣庄、济宁、淮北、宿州、商丘等“淮海亲友团”的弟兄疯狂涌入徐州,助力徐州主场两度刷新“苏超”现场观赛人数纪录。“赢了当江苏省会,输了还是淮海省会”的条幅,闪耀全场。

当然,这个呼声,目前也仅仅只是一个呼声。

徐州自身推进的产业升级,也略见成效。

中国新闻周刊去年发布的一篇文章《徐州要做“带头大哥”? 》中提到:

2023年跃居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第22位,其工程机械产业更是入选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此外,徐州采煤沉陷区累计治理修复比例达72.9%,林木覆盖率连续五年居江苏第二。

徐州发布的2024年统计公报提到:

2024年跃居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21位、比上年提升1位。全年新增省级以上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车间56家、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2家、星级上云企业719家,新增1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4家企业上榜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较上年增加2家。

2024年,徐州“343”产业集群规模达到7800亿,工程机械、数字经济、绿色低碳能源、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等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成为徐州工业的主导力量。

工程机械是徐州的“一号产业”,坐拥徐工集团、卡特彼勒、利勃海尔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产业规模超过2000亿元,全国市场占比超20%。绿色低碳能源产业集聚协鑫系、中润系、弘元系三大光伏巨头,风电、光伏、储能、氢能产业链全面发展。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产业升级是一件需要费时费力、且回报周期很长的事情,不仅需要耐心资本的长期投入,更需要人才源源不断地支持。

然而,即便如此,对于所有城市来说,都没有退路,只能是迎难而上。

不成功,便成仁。



Source link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程序员中文网 » 第28个、29个、30个万亿GDP城市,呼之欲出了
关于我们 免责申明 意见反馈 隐私政策
程序员中文网:公益在线网站,帮助学习者快速成长!
关注微信 技术交流
推荐文章
每天精选资源文章推送
推荐文章
随时随地碎片化学习
推荐文章
发现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