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开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自然资源部表示,严格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统筹划定城镇开发边界等,坚决遏制城市“摊大饼”式扩张。
这意味着,盛行一时的大拆大建、兴建新城、合并扩容等模式,行不通了。
01
为何要遏制“摊大饼式”扩张?
遏制“摊大饼式”扩张,不是第一次提及,但此番有了“坚决遏制”的前缀,态度更为明确。
就在一个月前,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两个转向”:
城镇化从“快速增长”到“稳定发展”,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到“存量提质”。
从“增量时代”到“存量时代”,这是1980年代以来的最大转向。
过去,很多地方习惯“以地谋发展”、“以债谋发展”,借助“土地、房地产、金融”循环,拼命拉大城市框架,做大土地财政,以此刺激经济增长。
正常的城市发展,应当从中心城区逐步向外推进,不同片区连成一片。
在“摊大饼”模式下,跳跃式、断裂式、孤立式的新城、园区层出不穷。
媒体统计,高峰时期,全国规划了3000多个新城,能容纳34亿人,足以装下全球近半人口,这就属于典型的“摊大饼”。
在高速增长期,一切还不成问题。一旦大潮退去,没有产业支撑的郊区新城,房价将会迅速回落。
此外,一些地方拼命合并周边地市,试图做大市域体量,还有一些地方教育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带来明显的“大城市病”。
当“摊大饼式”扩张不再可取,内涵式发展成为大势所趋。
抱团竞争、城市更新、创新驱动正在成为新的方向,这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一文有详细论述。
02
三条红线,越来越严了。
日前批复的2035总体规划, 摹画了城市定位与核心功能,也划出了三条红线,成为“摊大饼”式扩张的最大约束。
三条红线,即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
城镇开发边界,影响最为直接,圈定城市扩张的空间范围,决定工业、商业、居住用地的规模。
根据规定,城镇开发边界外不得进行城镇集中建设,不得规划建设各类开发区和产业园区,不得规划城镇居住用地。
哪些城市开发边界面积最大?
根据2035总规,在“国批”城市中, 共有20多座城市超过1000平方公里,9城超过2000平方公里。
总体来看,城市开发边界与面积、人口正相关,但也受到城市能级、产业规模以及政策因素的影响。
北京、重庆、上海、天津位居第一梯队,直辖市享受省级待遇,可开发面积高于一般地市。
在非直辖市中,苏州、成都、广州、郑州、青岛可开发面积超过2000平方公里,位居第一梯队。
深圳与哈尔滨、石家庄、昆明等处于同一区间,城市开发面积只有1000平方公里左右。
中西部一些省会,兰州、太原、呼和浩特等,开发边界面积只有六七百平方公里,主要受到城市经济实力与人口规模限制。
值得一提的是,苏州力压广深城杭,堪称2035总规最大赢家。
这背后或许不乏工业第二大市、县域经济、园区经济带来的助力,但也足以体现政策倾斜。
可见,虽然只是普通地级市,没有机场,也不是省会,但苏州的政策能级丝毫不弱于省会。
03
哪些城市的可开发建设强度最高?
相比开发面积,城镇开发强度更为关键,衡量的是有多少土地可用于建设。
在主要“国批”城市中,城镇开发强度超过30%的只有6个,超过20%的只有11个,多数都是经济大市或工业强市。
深圳、东莞、上海开发强度均超50%,佛山、无锡、苏州均超30%,这是制造大市的倾斜,有更多土地可用于工业开发。
这就凸显深圳的特殊性。
虽然城镇开发边界面积仅位居中游,但开发强度遥遥领先,一半以上土地都用于建设。
深圳地少人多,面积不到2000平方公里,却承载了1800万人口。
对于一座工业强市来说,哪怕划出一半土地用于开发,仍然不够用。
为此,深圳在100公里之外打造了深汕特别合作区,作为第10+1区,同时在都市圈和城市群内打造产业飞地,拓展产业空间。
与之对比,兰州、昆明、南宁、哈尔滨、石家庄的开发强度均不足10%,这是“广域型城市”带来的问题。
一些省会看起来地域庞大,但城区面积和城区人口相对有限,开发空间自然有限。
某种程度上,城市开发强度,也是衡量真实城市与名义城市的重要参考。
04
大城市,人口“天花板”也定了。
人口天花板,基于资源承载力而来,考虑经济发展、人口流动因素,以此作为公共资源的配置依据。
2035总规限定了两大指标:一是常住人口上限,二是实际管理和服务人口。
实际服务人口,相当于“常住人口+暂住人口”,包含短期出差、探亲、旅游的人群,更考验资源承载力。
先看常住人口天花板,重庆最高,北上广成次之,强二线城市普遍在1500万以上。
重庆2035年常住人口天花板是3600万人,北上广成超过2000万人,深圳则是1900万人。
郑州、苏州、天津都是1800万人左右,武汉、西安、杭州、长沙均超过1500万人。
再看实际服务人口规模,如果考虑到暂住人口,未来将有10多座城市,跻身2000万人口俱乐部。
一般而言,城市按照常住人口上浮20%,以此配置公共资源,作为实际人口的上限。
根据规划,广州、成都2035实际服务人口规划都在2500万,深圳是2300万,杭州、武汉、郑州、西安、天津都在2000万左右。
05
超大特大城市,人口“余额”还剩多少?
上海所剩无几,北京也在严控之列,深圳剩余空间只有100万,广州则超过300万。
二线城市普遍“余额”更为充足,普遍都有200万以上的增长空间。
重庆、天津、郑州、长沙、苏州均在400万以上,南京、合肥超过300万,武汉、西安、杭州都在200万以上。
未来10多年,人口增长300万乃至400万,意味着年均增长30万人。
在出生率高企、城镇化突飞猛进之时,或许还有可能。但随着人口大盘见顶、城镇化放缓,可谓难上加难。
城镇开发空间不等于发展空间,人口天花板“余额”也不等于人口吸引力。
唯有产业强大,才能形成根本且持久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