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西贝就近期预制菜争议发布致歉信,承诺在10月1日前完成九项整改措施,包括使用非转基因大豆油、多款菜品改为门店现做等。
随后不久,罗永浩发文称,不再为“面子”而“较劲”,也不再意气用事,决定放弃进一步追究西贝。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发声:希望人们理性理解帮助企业解决问题走向美好,而不是不经意间毁掉一个企业,因为做好一个企业太不容易。
这些迹象表明,从网红大V到当事企业,再到相关企业家,正在形成一种良性互动,达成一种心照不宣的商业共识。那就是,网络大V指出问题,企业主体照单接收并整改,舆情成为推动行业进步的契机。
对于西贝和贾国龙来说,预制菜风波是一个深刻的教训,也是一个解决问题、更上一层楼的契机。面对越来越大的舆论压力,西贝承认“生产工艺与顾客期望有较大差异”。所谓“打明牌,做一个透明的西贝”,既是对消费者的承诺,也是对自身品牌的修复策略。最新的整改举措,已经表明立正挨打的态度,是令人喜闻乐见的。
罗永浩最新表态,显示出了克制和理性,也体现出他对自身影响力的清醒认知和某种反思。他说:“五十岁后,我亲眼看到无数中年人,为了所谓的面子,把(花了)几十年心血的企业推下悬崖。”
这句话是对贾国龙的劝诫,又何尝不是对自己的提醒:大V的能量越大,越需要自我设限;既要追究企业责任,也要避免网络暴力式的穷追猛打。其中既有某种源自人性的恻隐之心,也有作为“行业冥灯”的他,深知企业成功的来之不易。
当然,这种来之不易,于东来更能感同身受。他的发声,代表了企业家群体的共情。他肯定西贝“在很多方面还是很优秀的”,反复强调“做好一个企业太不容易”,呼吁给企业更多的机会,这并非偏袒西贝,而是源自对企业家精神的深刻认知,希望公众能够更理性看待企业问题。
三方良性互动形成的商业共识,不是谁战胜谁,而是共同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也就是说,舆论监督不是为了摧毁而是为了建设,企业承担责任不是为了公关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企业家之间的共情不是为了护短而是为了共同成长。
但这还远远不够,重要的是推动形成一种更为广泛的公众认知和社会共识。
毋庸讳言,贾国龙仍是被嘲笑、被恶搞的对象,狼狈不堪,舆情并没有完全消退,“段子手”继续粉墨登场,“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人还在煽风点火,任何一个火星都能让刚刚降温的舆情死灰复燃,西贝仍然站在悬崖边,险象丛生。
这不是危言耸听,且不说这次贾国龙一度萌生“生意不做了”的想法,面对“柴怼怼”的污蔑和伤害,于东来甚至生出不惜关闭企业的念头。悲壮之情,溢于言表。
一夜倒掉的品牌也有,比如钟薛高。“火烧不化”等言论引发舆情危机,钟薛高线上销量骤降,线下渠道瘫痪,企业陷入绝境。创始人现在天天直播带货自救,甚至卖起了红薯,但积重难返。
死去活来的品牌比如农夫山泉。在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去世后,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被卷入网暴漩涡,包括“儿子美国籍”“日本元素包装”等话题被反复炒作,市值一度腰斩。直到宗庆后子女争产风波爆发,钟睒睒等到他嘴里的“天亮了”,但品牌也坐了一趟“九死一生”的过山车。
对于一个数千亿元规模的大企业,舆情的狂风巨浪也能在顷刻间将其吞没。这些企业的遭遇如同一面面镜子,映照出企业的经营之难。
消费者的知情权需要保障,守护食品安全再严都不为过。然而,我们须知,消费者和企业、企业家并非对立关系。任何一个消费者,可能同时也是某一家企业的员工,与某一位企业家成为“命运共同体”。就如同西贝背后有18000个家庭,它的倒掉不只是贾国龙一个人的事情。企业家是创造社会财富和就业机会的重要力量,企业家精神需要被保护和尊重,正如消费者权益需要得到尊重和保护。两者其实一体两面,相得益彰。
良好的舆论环境是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民营经济的地位和民营企业家的贡献已为社会所肯定。但现实中,民营企业经营发展依然困难重重,尤其是网络上,向企业家“发黑料”“吐口水”“扣帽子”等行为时有发生,这不仅干扰了企业的经营发展,更伤害了企业家的信心。
因此,当西贝预制菜风波逐渐成为过去,相关各方良性互动,围观群众也需要从舆情中走出来,网开一面,不必再沉浸在剧情中,穷追不舍。
这也许是最好的结局:让罗永浩回归大V“罗永浩”,贾国龙回归企业家“贾国龙”,把餐桌还给消费者,把尊严和时间还给企业家,也为悬崖边上的企业留出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