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身后是一对宁波父子——邬建树、邬好年。早年从一间汽车配件厂起家,后来成长为NVH行业的集成供应商。2016年拓普集团切入新能源汽车领域,最新则是抓住机器人风口。
作为人形机器人的供应商,拓普集团的股价不断攀升,带来一场财富增值。根据《2025胡润全球富豪榜》,邬建树以590亿的身家位列第382位,首次登顶宁波本土首富。
白手起家,父子掌舵
故事要从一位宁波青年说起。
1983年,年仅19岁的邬建树开始闯江湖,兜兜转转最终在宁波创立第一家拓普汽车配件厂。彼时国内汽车工业处于起步阶段,资金少、技术薄。邬建树从橡胶减震垫等基础零件做起,瞄准北京吉普这一款热门车型,迅速成为其最大的供货商,赚下第一桶金。
然而仅凭传统的橡胶加工业务,难以在市场竞争中立足。1996年,邬建树决定进军汽车零部件,随后成立“拓普减震”,并进一步涉足汽车隔音业务,至此两大核心板块成型。
2000年,拓普设立第一家研发中心——NVH 研发中心。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即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是衡量汽车乘坐舒适性的重要指标。这所研发中心的主要目标,就是让汽车更减震、更安静。
此后,邬建树拿下了广州标致、一汽大众、上海通用等合资车企的订单;克莱斯勒、奥迪、宝马、保时捷、沃尔沃等海外品牌也相继成为公司客户——可以说,常见的私家车多半都有拓普的印记。
2014年,邬建树将五大板块整合为拓普集团,构建了完整的NVH系统,成为国内少有的具备整车同步研发能力的NVH集成供应商之一。2015年,拓普集团在上交所上市。
之后的接班人是一位年轻面孔。
资料显示,2000年出生,邬好年为邬建树之子,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获得学士学位。根据披露,父子二人及其一致行动人(宁波筑悦、派舍置业)合计持有公司58.48%的股权。
2023年10月,邬好年当选拓普集团副董事长,主导机器人业务,后又担任新成立的宁波拓普驱动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这也是另一段故事的开始。
登顶宁波首富
六年时间,公司股价从4.6元的低点一路涨到74.71元,累计涨幅超过15倍,今年以来更是录得超50%的涨幅,最新市值约1300亿元。
如果说最近A股爆红的“易中天”涨幅受益于AI浪潮,那么拓普集团则与人形机器人紧密关联——由此,也被股民称为“机器人的易中天”。
这背后的公司业务拓展故事,极具参考价值。
早在2016年,邬建树看中新能源汽车的前景,与特斯拉展开合作。彼时特斯拉还处于争议之中,但邬建树十分看好其轻量化车身一体铸造技术,开始为其提供铝合金底盘结构件,成为核心零部件供应商之一。
等到2020年特斯拉的上海超级工厂建成投产,Model 3、Model Y等车型全球畅销,拓普随之大赚一笔——次年公司营收、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大涨76.05%、61.93%。
后来,拓普很快切入赛力斯、理想、比亚迪等车企的供应链,将轻量化底盘和热管理系统业务收入囊中。原因不言而喻:轻巧、智能是新能源汽车所需。
这些布局奠定了拓普的龙头地位,也因此意外抓住人形机器人的红利。
犹记得2025年春晚,宇树机器人在台上扭起了秧歌,一夜爆红。大批产业链上的公司吃到了蛋糕,其中一个细分领域就是机器人执行器。
所谓机器人执行器,相当于人形机器人的“肌肉”,包含电机、减速器等核心组件,主要为关节运动提供动力。其价值量占比相当高,在整个人形机器人成本中超过50%。每台机器人需要数十个运动执行器,单机价值约数万元。
根据2024年报,拓普的直线执行器、旋转执行器、灵巧手电机已实现送样,但占比还不高,去年电驱系统(执行器)营收为0.1亿元,同比增长624%。高达50.9%的毛利率,暗示了这块业务“很赚钱”。
回看这波布局,早在2022年特斯拉的Optimus面世后,拓普集团就明确表示“正积极布局机器人产业”,次年分拆出机器人事业部,开始研发相关设备。2024年初,公司投资50亿建设机器人核心部件生产基地,初期规划产能10万台。
背后逻辑不难理解:汽车底盘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与人形机器人部件高度重合,研发成果和产线都可以移植,国内车企扎堆做机器人已不是秘密。
股价大涨,创始人的身家也水涨船高——根据《2025胡润全球富豪榜》,邬建树以590亿的财富位列第382位,超越合盛集团罗立国及公牛集团阮立平、阮学平兄弟等企业家,首次登顶宁波本土首富。
具身智能盛宴
某种程度上,拓普集团也是具身智能造富潮的一缕缩影。
最近一段时间,“宇树的朋友圈”涨疯了。9月16日,首开股份以“十天九板”的走势涨停收盘,此后两天延续涨势,累计涨幅超过150%,市值达到187亿元。此前公司股价长期徘徊在3元以下,此番大涨,原因正是直接参股宇树科技。
本月初,宇树在社交媒体上发帖称,预计将在10月至12月期间向证券交易所提交上市申请。一石惊起千层浪,迅速带飞一批“宇树概念股”。
曾几何时,具身智能被质疑为“炒作概念”,原因也很简单:技术处于早期阶段,尚不足以承担复杂任务;商业化落地仍在摸索,能够大规模应用的场景少之又少;成本偏高,性价比让客户望而却步。
但如今,风向渐渐变了——先是多家企业拿到大规模订单,智元、优必选、星尘智能、智平方科技等均传出亿元级项目,此后特斯拉、Open AI相继宣布加码人形机器人业务,引发市场对相关产品量产的期待。
技术层面的突破也如火如荼:9月15日,宇树科技正式开源UnifoLM-WMA-0世界模型-动作(WMA)架构,能够提升机器人的学习能力。同时马斯克也在近日爆料称,Optimus V3将拥有“像人类一样灵巧的手”,每条手臂预计搭载26个执行器。
市场随即用脚投票。截至发稿,年内A股Wind人形机器人指数上涨了约63%,110只成分股中,只有4家较年初有所下跌。
这当中,大部分公司是上游制造商,囊括外部结构、驱动系统、传感器、控制系统(也即大脑)等多个环节。可以说,一具人形机器人需要什么,立即就有对应企业来填补空缺。
“人形机器人将成为未来十年科技投资的最大主题之一。”摩根士丹利在一份报告中预言。而中国在该产业供应链中占比达到63%。
然而,狂欢之余仍需警惕,一些小盘股仅仅提出一个概念,距离体现到主业还相距甚远,账面上“从0到10”的增长率固然好看,却掩盖不了公司基本面不佳的事实。
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