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之家 行业]10月21日~24日,第三十二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SAECCE 2025)在中国重庆·科学会堂召开。SAECCE 2025通过汇聚行业智慧、展示前沿技术、搭建合作桥梁,并携手全球汽车科技力量,服务全球汽车科技发展,共创世界级汽车科技创新平台。
在SAECCE 2025于10月22日下午召开的“开幕式暨全体大会”上,比亚迪集团高级副总裁、汽车新技术研究院院长杨冬生以《从“电驱"到"智驱”:智电融合下的技术突破与未来展望》为主题进行了演讲。
他在演讲中指出,未来的电驱到智驱,智电融合是真正开启下半场的开端。比亚迪通过深度集成和智能的能量管理,让车辆在各种地域、领域和工况下都能够选择自由解,插电混动的油耗迈向了2L的时代。
以下为演讲实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我是比亚迪的杨冬生,今天特别荣幸能够参加汽车工程学会的年会,共同探讨一下当下汽车创新发展之路。不光是比亚迪,汽车行业上都在探讨电动化和智能化的转型,我们认为未来的电驱到智驱,智电融合是真正开启下半场的开端。
今天我想围绕着汽车行业技术创新的趋势,分享一下比亚迪在电动化和智能化上的一些思考。
我们看到,全球汽车工业正在从单点的创新转向了整车智能下系统级的创新。电动化迈向了深度的集成,智能化也从功能的叠加走向了系统的重构。全球领先的企业都在进行跨域的融合,数据趋同和智能协同的同构,建设创新新的高地。
当下中国汽车产业的使命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从产业的规模领先迈向了科技体系的自信,从模仿式的创新转向了底层驱动的系统创新,从单一的制造也走向到了人车路网云深度的协同。这种变化的底层逻辑是创新新范式的迭代。
比亚迪的创新理念我们可以概括为三句话,我们从零部件的创新走向了系统的创新,从软硬分离走向了软硬深度协同的创新,从技术的领先走向体系的引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坚信,全栈的自研无论是从电池、电驱、电控还是到芯片、操作系统、算法,通过垂直技术创新的闭环,这样才能让创新变得可持续。
下面分享一下智电融合趋势下电动化技术跃迁。
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纯电和插电成为了中国的主流,比亚迪的插电更多是在构型上的创新。过去我们追求第一零部件核心指标的突破,我们迈向以深度集成为核心通过AI智能控制主导的新阶段。我们通过深度集成和智能的能量管理,让车辆在各种地域、领域和工况下都能够选择自由解,插电混动的油耗迈向了2升的时代。
以比亚迪为行业代表的DMI,是以电驱为主的插电式混动技术,开创了全球的新赛道,也成为了全球技术的主流路线。我们可以看到,全球很多车企也纷纷投身到插电混动的开发,插电和混动并驾齐驱成为行业的主流,中国的原创技术正在深远地影响着全球汽车产业的格局。
不光是日常的通勤,电的魅力远不止于此。我们看到混动的“电越野”已经成为了越野时代新的趋势,因为越野专业的混动架构,电机天然动力强、响应快、效率高,它可以实现高难度越野场景全面的提升,它不仅是动力形式的变化,更多是越野体验的一种革命。
专业越野电四驱结合了感知,我们知道电机通过滑域率的识别和自适应的控制,它可以以毫秒级的速度快速识别控制轮胎打滑,判断最大的附着力,精准输出扭矩。凭借着这样的控制能力,我们可以实现沙漠脱困27厘米的深度,在沙漠上240米的阿拉善大V沟的干拔也可以做到。
动力性能提升的同时,底盘也进行了一次重构,多电级的分布式趋同和转向系统后轮转向、前轮转向的协同,形成了整车的多自由度,新型的架构赋予了车辆前所未有的一些灵活和稳定、快速响应的能力,大幅提升了操控的极限,让整车的运动性能得到了安全,也给安全带来了赋能。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运动性能的提升不光是在常规场景下窄道转弯和掉头更加清明,5.2米的大车,大轴距SUV也能实现4.6米小的转弯半径,在极限的雪地、泥地和高速下的避障,这种极限场景下它可以快速响应。我们可以通过泥路测试和瘀沟测试判断性能的提升到什么程度了,泥路都能做到95公里/小时,瘀沟测试做到120公里。机械场景下像爆胎,各个车企都在提升能力,当下能做到200公里/小时爆胎下不失稳、不失控。
分布式独立驱动和整车横纵垂的一体化控制,四个电机独立控制,让动力系统和底盘系统的技术有了大幅的突破,整车6个自由度的控制可以提升到15个自由度的控制,实现了驱动、制动专家、悬架这种低延时的电机响应,让整车在极限下的操控得到了保障。
动力系统和底盘的深度融合,正持续推动着智能新能源车的性能突破。以比亚迪四电机的仰望平台,U8可以做到在沙漠、山地、雪地等各个场景下做到能力超强。超级跑车U9也做到了通过适量控制和悬架的协同,我们在纽北赛道做到刷圈6分95秒,最高车速也做到496千米/小时,做到了量产车速的最高。
介绍了电驱到智驱的极致,下面介绍一下极致的体验和安全上的进化。
辅助驾驶系统渗透率非常高,我们看到辅助驾驶系统的水平层次不起,驾驶员也是过多的依赖形成了层出不穷的安全事故。在这个背景下,工信部主导开展了L2强标的制定,特别好,也助力了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比亚迪在做辅助驾驶时一直聚焦于安全,我们要减少交通事故、减少驾驶员的疲劳、减少伤亡拯救使命,比亚迪L2以上的车有600万辆,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所以我们不断迭代我们安全的能力。通过数据上的提升,我们把泊车也作为驾驶员不愿意承担的动作,我们做到了泊车的兜底。我们也积极参与国家L3级自动驾驶准入和试点工作,我们也是第一批进入的单位,我们大量的资源投身到L3的开发过程中。
为了提高整车的安全上限,整车的设计层面也都是在中央域+区域控制智点融合架构提升,我们对传感器和执行器进行了直连,降低了时延,可以做到快速精准的响应。我们在行人横穿、车辆横穿、消失的前车情况下大幅提升安全能力,减少驾驶员和行人安全上的威胁。
放眼到行业,辅助驾驶的核心算法也从最初面向关键交通目标感知的白名单,拓展到了通用障碍物的识别,解决了异形和长尾障碍物无法识别的问题。再到当下逐步建立场景的理解能力,通过通用的向量算法实现了多模态融合和全场景的覆盖。智驾的算法也从感知的智能迈向了认知的智能。座舱也是成为中国智能化的一个标志性的产品,通过视觉、听觉等等一系列能力的提升,让座舱变成了有温度的出行空间。座舱的发展随着AI的驾驶、图像识别、大语言模型在座舱深度的融合,座舱一代进行了全新的进化。座舱未来会变得更聪明、功能更加丰富,会成为移动的第三空间。
接下来探讨一下对未来的展望,面向未来我们看到汽车将成为能源的网络、智能体的网络、用户体验网络的交汇点。它不是单一的交通工具,而是人与能源、数据和社会互动的智能节点,这一根本性的转变正在重新定义汽车的属性,它牵引着一场关于未来出行和生活方式全新的生态革命。比亚迪将持续与系统智能+生态共创为核心的方式,与行业同仁们共同构建开放、协同、可持续汽车和互联网的生态,助力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从技术的自立迈向创新的引领。
最后,我们也愿与中国汽车各位同仁一起,共同推动中国汽车科技走向世界的中心。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