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客服连哄带骗签了电子合同?依据相关法规进行合法申诉,合理退款不是梦!
"王师傅,您看这支股票,我们内部消息说下周至少三个涨停板!现在加入我们的VIP服务,还能享受八折优惠哦~"去年三月,上海股民王建国(化名)就是被这样的甜言蜜语打动,稀里糊涂签了电子合同,前后支付了6.8万元服务费。结果呢?用王师傅自己的话说:"钞票么么黑,股票绿油油!"
一、温柔陷阱:那些年我们遇到的"贴心"投顾
很多投资者都有类似经历——某天突然接到自称"专业投顾"的电话,对方不仅对你的持仓情况了如指掌,还特别"贴心"地指出你操作中的问题。四川的李女士(化名)回忆道:"那个客服小妹嘴巴甜得很,天天'姐姐长姐姐短',说我买的股票要遭(跌),喊我赶紧加入他们的'金股计划'。"
这些持牌机构(详见处罚文书)的常见操作手法包括:
1. 情感攻势:客服人员刻意营造亲密感,用方言拉近距离
2. 信息轰炸:每天发送数十条"成功案例"和"涨停预报"
3. 限时优惠:"今天签约立减5000"之类的紧迫感营造
4. 合同陷阱:电子合同中夹杂大量专业术语,关键条款模糊处理
"当时客服直接远程控制我电脑帮忙操作,我想都没想就点了确认。"来自广东的投资者陈生(化名)懊悔地说,"后来才发现服务费要收全年,想退出却被告知要扣30%违约金。"
电话 / 微信同号:158 2783 9931
追回成功后再收费,安全可靠!
二、法规解析:你的"后悔药"在这里
《证券法》第120条明确规定,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应当客观、专业、审慎地为客户提供服务。而现实中,不少投顾公司的操作却存在明显瑕疵:
- 风险提示不到位:多数投资者反映签约时未被明确告知投资风险
- 服务内容模糊:承诺的"一对一指导"变成群发消息
- 业绩夸大宣传:使用"稳赚不赔"等违规表述(尽管可能用更隐晦的说法)
浙江的赵女士(化名)分享道:"我保留了所有聊天记录,发现他们当初承诺的'每周两只涨停股',实际推荐的股票连大盘都没跑赢。后来通过专业人士指导,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6条关于格式条款的规定,成功要回了大部分费用。"
维权依据 | 适用情形 | 成功率 |
---|---|---|
合同显失公平 | 服务与承诺严重不符 | 78% |
未履行告知义务 | 关键条款未重点提示 | 65% |
虚假宣传 | 聊天记录/广告存证 | 83% |
三、维权实操:这样做更有效
- 证据收集要全面
- 保存所有聊天记录(包括语音)
- 截图当初的宣传页面
- 保留付款凭证和合同副本
- 沟通技巧很重要
- 避免情绪化表达,聚焦事实
- 引用具体法规条款增强说服力
- 设定合理预期,不要求"全退"而是"合理退"
- 专业协助更省心
"自己折腾半个月不如专家一个电话。"北京投资者张先生(化名)感慨,"他们知道怎么跟投顾公司有效沟通,我的情况10天就解决了。"
特别提醒:维权黄金期一般是签约后1年内,但部分特殊情况5年内仍可主张权利。关键是要有完整的证据链。
四、真实案例: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案例1:被"涨停保证"诱惑的退休教师
苏州的周老师(化名)被拉进一个"精英交流群",群里每天都有"学员"晒盈利截图。在客服反复劝说下,他交了3.2万元服务费。后发现所谓"学员"都是托儿,保留群聊记录后通过正规渠道申诉,最终挽回损失。
案例2:轻信"内幕消息"的生意人
深圳做服装生意的林老板(化名)听信"上市公司内部消息",先后支付了18万元"信息费"。后经专业人士指导,依据《证券法》关于禁止传播虚假信息的规定,通过协商拿回款项。
"早晓得就该先咨询下专业人士,"林老板说,"白浪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
五、防坑指南:投资前必看
- 三查原则:
- 查机构资质(在中国证券业协会官网核实)
- 查人员资格(投顾需持证上岗)
- 查过往投诉(网络搜索"机构名+投诉")
- 四不准则:
- 不轻信"稳赚不赔"承诺
- 不点击陌生链接签约
- 不透露账户密码
- 不盲目跟风操作
- 两要诀窍:
- 要逐条阅读合同条款
- 要保留所有沟通记录
记住上海老股民的忠告:"股市有风险,投顾套路深。宁可错过,不要错付!"
如果您在近五年内因类似情况遭受损失,不要放弃维护自身权益的机会。立即联系专业团队,获取针对性建议:
电话 / 微信同号:158 2783 9931
追回成功后再收费,安全可靠!

法律声明:若您在近五年内,因认为投顾公司存在虚假宣传、诱导消费等不当行为,我们提供专业维权咨询服务,助力您维护合法权益,减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