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4年郑坚江凭借2000元贷款创业,到如今年营收近300亿元的全球第五大空调供应商,奥克斯凭借"价格屠夫"策略在空调巨头环伺中杀出重围。
然而,当年让其声名鹊起的低价优势正在消退,小米等新玩家的强势介入重新定义了性价比竞争的游戏规则。
更为复杂的是,奥克斯在高负债压力下仍在IPO前突击分红近38亿元,实控人郑坚江家族收获其中大部分,这一操作背后的逻辑引发市场广泛讨论。
在技术研发投入明显落后于行业头部企业的背景下,奥克斯能否通过资本市场的力量实现战略转型,成为观察这家老牌制造企业未来走向的关键。
01
郑坚江在1994年踏入空调行业时,整个市场被春兰、格力、美的等品牌主导,空调仍属奢侈品范畴。
因此,郑坚江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径:将原本售价3000元以上的空调直接降至2000元左右销售。这种"降维打击"式的定价策略迅速撕开了市场缺口,奥克斯用四年时间就冲进了全国前四强。
2002年发布的《空调成本白皮书》成为行业分水岭。这份详细披露成本构成的文件显示,1.5匹空调的实际成本仅为1748元,而市场主流售价却在2500-3000元区间。
奥克斯随即将40多款产品降价30%,彻底打破了行业既有的利润分配格局。此举虽然为其赢得了"价格屠夫"的标签,但也埋下了与行业龙头长期对立的种子。
2009年奥克斯就开始布局电商渠道,这一前瞻性决策在后来的市场竞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据奥维云网数据,2018年奥克斯线上市场份额达到28.57%,成为国内空调线上销售的领头羊。
然而,这一优势地位并未维持太久。随着传统家电巨头纷纷发力线上渠道,以及小米等互联网品牌的强势崛起,奥克斯的市场地位开始松动。
数据变化清晰地反映了这一趋势。奥维云网统计显示,奥克斯线上市场份额从2018年的第一名跌至2025年的第六名,份额缩水至5.02%。
在具体产品竞争中,奥克斯1.5匹挂机售价1439元,而小米同规格产品售价1431元,海尔统帅更是降至1359元。当价格不再构成核心竞争力时,奥克斯开始感受到来自多个方向的压力。
02
研发投入的差距正在成为制约奥克斯发展的关键因素。招股书显示,2022-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仅为2.0%-2.4%,而美的、格力的同期比例分别达到3.99%和3.65%。
更直观的对比是,奥克斯三年累计研发投入约17亿元,而格力仅2024年一年的研发投入就达到69.04亿元。
这种投入差距在专利竞争中得到了直接体现。据《浙商》杂志报道,截至2023年4月,格力共27次起诉奥克斯专利侵权并全部胜诉。
2017年的一次判决中,奥克斯因侵犯格力8个类别空调产品专利被判赔偿4000万元,创下当时行业纪录。在空调核心部件压缩机领域,奥克斯直到2025年6月才通过与松下合作开始自主生产,而竞争对手早已实现技术自主。
财务状况同样令人担忧。2024年奥克斯资产负债率达到84.1%,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美的、格力、海尔的同期负债率分别为62.3%、67.7%和59.2%。
高负债主要来源于流动负债的快速增长,其中经销商返利是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24年9月30日,公司172.84亿元的流动负债与28.96亿元的现金储备形成了较大缺口。
在此背景下,奥克斯在IPO前的分红决策显得格外引人注目。2024年9月,公司向股东分派37.94亿元现金股息,超过了当年29.10亿元的净利润水平。
郑坚江家族通过96.36%的控股权获得其中36.56亿元。这一操作使得公司现金储备从2023年的51.03亿元降至29.08亿元,在资金需求较大的上市关键期选择大额分红,其战略考量值得深思。
目前奥克斯正在通过海外市场寻求增长空间。公司海外业务占比从2022年的42.9%提升至2024年的49.3%,2025年第一季度更是达到57.1%。
不过,其中约82%采用ODM代工模式,虽然能够快速扩大销量,但在品牌建设和利润获取方面存在明显局限。
此次港股上市能否为奥克斯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帮助其在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方面实现突破,将直接影响这家老牌制造企业的未来发展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