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国龙服软了,道歉加整改,但还有用吗?罗永浩一句话,西贝营业额一天少了100万,离上市又远了一步。
本文由无冕财经原创发布
作者:贾琦
编辑:程程
设计:岚昇
这下,西贝老板贾国龙,恐怕是真的急了。
9月10日,罗永浩一句“几乎全是预制菜”,把西贝推上风口浪尖。贾国龙花式“硬刚”,风波迅速发酵:先是强势否认、放话起诉;接着开放后厨自证清白,却被拍出袋装鸡汤、冷冻鱼,引来更多质疑;再到朋友圈里把罗永浩称作“网络黑嘴”,各种越描越乱。
大战后的9月15日,西贝发布致歉信,承诺将儿童餐、烤羊肉串、手撕椒麻鸡等多款核心菜品,从中央厨房的预加工改为门店现场制作。
西贝发了秒删又重发,写道:“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
全文没有提及罗永浩,也没有一句正面道歉,老罗又怒了,连环追问,新一轮的风波在路上。
有市场人士感慨,西贝这一连串的反复出手、又次次失手,暴露的不只是公关短板,而是资本倒逼下的焦虑。
早在2年前,西贝就把2026年IPO写作目标,这场风波却直戳软肋:品牌受损会引爆业绩地雷,业绩动荡则动摇上市根基。
相比之下,老罗口中的“模范生”老乡鸡,已于今年7月再度递表港交所。一个向前冲刺,一个步步失误,西贝的焦虑,不言而喻。
上市在即,急
贾国龙的“急”,很可能不是一时冲动,而是被资本、对手一步步逼出来的。
在这次风波之前,西贝已多次公开提及上市目标。据央广网报道,董事长贾国龙在2023年初的公开信中明确表示:到2026年,西贝要完成高质量IPO,成为市值超千亿的上市公司。
这份雄心源于2020年的疫情冲击。那一年,贾国龙坦言公司现金流最多只能撑三个月,最终依靠浦发银行1.5亿元授信才渡过危机。这让他第一次意识到“之前太骄傲了”。
自此,西贝全面启动资本化进程。贾国龙曾斥资在内蒙古建立国内餐饮企业规模最大的单体中央厨房。此举不仅是供应链升级,更是向资本市场释放信号:西贝正在打造符合资本逻辑的“标准化体系”。
与此同时,西贝开始调整股权结构,搭建员工持股平台,并在2021年、2025年两次引入专业投资机构。资本的进入意味着资金支持,也意味着压力:一旦错过窗口期,贾国龙不仅要兑现IPO承诺,还可能面对对赌条款的约束。
外部竞争则让他更添焦虑。被罗永浩在直播里公开表扬的“老乡鸡”,正在高歌猛进。
今年7月,它再次向港交所递表。招股书显示,2003年才开出第一家店的老乡鸡,从2022年至2024年,营收从45.28亿元增至62.88亿元,利润从2.52亿元提升至4.09亿元,并以0.9%的市场份额位列中国中式快餐第一。支撑这份亮眼成绩单的,正是其自建养鸡场、中央厨房到门店终端的一体化供应链。
与此同时,绿茶餐厅、小菜园等一批后起之秀,也已先一步在港股敲钟。它们的招股书无一例外强调中央厨房的作用:既能保证出品稳定,又能快速复制门店,实现规模化扩张。资本市场愿意为此买单。
反观西贝,这个在餐饮业摸爬滚打数十年的老兵,虽有体量,却仍停留在IPO的准备区。落差摆在眼前,贾国龙的焦虑愈发难掩。
2024年9月,贾国龙亲自重返CEO岗位,把自己重新推到一线。对于一家准备IPO的企业来说,这个信号不言自明:创始人要亲手带队冲刺。
然而,越是急切,越容易失控。9月10日,全网粉丝数达千万的罗永浩发了一条微博,吐槽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面对质疑,贾国龙第一时间强硬回击:否认预制菜,甚至扬言要起诉。紧接着,他又宣布开放西贝全国门店后厨,试图自证清白。
▲西贝宣布开放门店厨房参观,图源网络
急火攻心之下,这些操作变成了连环失误。媒体在后厨直播拍摄到袋装鸡汤、冷冻鱼,保质期长达2年的西蓝花,质疑声更大;部分参观人员未持健康证进入操作区,也引发食品安全得担忧;“罗永浩套餐”又因涉嫌侵犯隐私,遭受批评。
“对一家正冲刺IPO的企业来说,创始人这样的冲动应对极为致命。”一位长期研究上市规则的律师表示,“创始人亲自下场,把舆论推成风暴,等于主动暴露企业的要害——供应商、食品安全、关联交易、用工合规等,一旦触发监管问询,就会陷入高成本的自证清白泥潭。”
而且舆论风波之下,消费者对西贝的印象迅速凝固成三个字——“又贵又难吃”。一旦品牌信任危机扩散,企业的增长故事就难以在资本市场继续讲下去。
增长乏力,急
如果说资本和时间的倒逼让贾国龙心急如焚,那么企业内部的增长困境,则让这份焦虑更具杀伤力。
贾国龙曾向《21世纪经济报道》透露,截至2025年5月,西贝营收已进入下滑区间,平均利润率只有5%。这个数字,放在资本市场里显得格外尴尬。
横向对比更刺眼:2025年上半年,绿茶餐饮的利润率为10.95%,而“中式正餐第一股”小菜园则高达14.09%。
更现实的挑战是IPO财务窗口。西贝计划2026年上市,关键考察期一般会覆盖2023年—2025年。这场舆论风波对西贝营收的冲击已开始显现。
贾国龙向《中国企业家》透露,9月11日和9月10日所有门店加起来,日营业额分别掉了100万元,估计9月12日会掉200万元到300万元。《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走访后也发现,风波后西贝多地门店客流持续承压。
专注上市股权规划的翁律师表示,如果西贝的营收和利润持续承压,就可能在上市申报材料中留下“业绩不利变化”的记录。这不仅可能拖慢IPO节奏,还会触发此前与投资机构签下的对赌条款,逼得贾国龙用股份甚至现金补偿投资人。
更大的问题在于战略摇摆。2015年以来,贾国龙几乎每年都在孵化新品牌:燕麦工坊、麦香村、超级肉夹馍、酸奶屋、功夫菜、中国堡、小锅牛肉、小牛焖饭与拌面……十年间连续尝试11个项目,却无一成功。以西贝燕麦面为例,该品牌推出当年即宣告夭折,而“弓长张”更是命运多舛,尚未正式开业便折戟。
▲西贝曾推出小牛焖饭与拌面,图源网络
财经作者李翔在《折腾不止: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成败与蓝图》书中披露,10年来,西贝在快餐赛道投入超5亿元,却始终没能跑出一条稳定的第二增长曲线。直到2025年开年,贾国龙不得不再次收缩战线,回归正餐主业。
定位上的反复,也让西贝失去了聚焦。顺知战略定位咨询创始人潘轲指出,过去15年,西贝多次改定位:从“莜面村”到“西北菜”,再到“烹羊专家”,后来又摇摆到“儿童餐餐厅”“家庭欢乐餐厅”。这种“十年十战十败”的路径,本质上是对战略聚焦原则的背叛。
与此同时,西贝在品牌营销上的投入巨大。深圳顺知战略定位咨询的创始人潘轲表示,仅2020年,西贝广告支出高达2亿元。
西贝还请华与华、特劳特等知名咨询公司,长期在分众传媒、机场广告等渠道投放。2023年,华与华董事长华杉曾在微博发文:“华与华为西贝服务了十年,拿了六千多万的咨询费。下一个十年,我们也不贪心,拿一两个亿就行了。”
消费低迷,急
业内人士指出,西贝高昂的营销成本最终也被转嫁到菜价中,进一步推高了消费者对其“贵”的刻板印象。
此次舆论风波中,罗永浩就直言:“西贝不仅卖预制菜,而且是所有卖预制菜餐厅里最贵的。”
他在直播中举例:西贝的古法戗面馒头卖到21元一个,比“黑珍珠一钻”鲁彩的包子16元还贵,仅比“米其林二星”鲁上鲁的包子28元略低。
而这,已不是西贝第一次被消费者吐槽“贵”:108元5根羊排、59元一份番茄莜面、39元一个奶酪饼、3个饺子29元、北京烤鸭的面皮还要单收10元一笼……甚至连儿童餐都在变相涨价,从39元一路涨到69元,引发网友自嘲“月薪2万吃不起西贝”。
▲西贝产品价格表,图源网络
贾国龙曾对此回应道:“贵,不是问题,贵得不值,才是问题。”
然而,当餐饮消费整体承压时,“贵”就成了最敏感的标签。北京市统计局数据显示,1月-7月,该市实现餐饮收入792.0亿元,同比下降3.6%。上海也没好到哪里去,同期上海餐费收入1141.95亿元,下降2.9%。
而同期,全国餐饮收入虽同比增长3.8%,但一线城市明显跑输全国。
行业分析指出,一线城市餐饮正面临“双重夹击”:成本端,租金、人工、水电高企,利润被不断压缩;需求端,总量不足,客单价下滑,消费者愈发追求性价比。
对于人均消费在100元以上的西贝,这种“双杀”无疑更致命。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西贝的定价机制不仅受原材料影响,还受复杂的管理架构拖累——门店层层加价,总部再抽走5%至10%的管理费,导致价格虚高却难转化为真正利润。
贾国龙自己也承认,西贝的生意下滑现象从去年9月陆续开始显现,今年过年时人们以为会有好的扭转,但也一直没完全恢复,“2024过完年之后,生意就开始往下掉,原计划增长10%,但过了年之后往下掉了10%,和预想的反差特别大。”
曾经,西贝的“贵”代表信心与溢价,因为背后有稳定的客流、敢花钱的中产,以及扩张中的资本故事支撑;但如今,在消费趋冷、客单价下滑、性价比当道的环境里,“贵”却成了最犀利的质疑。
有常年光顾西贝的“老顾客”感慨道:“在与罗永浩的这场‘预制菜之争’中,西贝不仅没能守住口碑,反而让‘卖得贵’和‘预制菜’成了大家敬而远之的理由。”
资本倒逼、增长乏力、消费低迷,再加上这场突如其来的舆论危机,贾国龙的“急”,或许已经远远超越了IPO节奏的层面,而变成了考验西贝的“生死时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