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投资顾问合同暗藏"霸王条款":一位股民的维权实录
"王老师,您推荐的股票又跌停了!"杭州股民老李(化名)盯着手机屏幕,手指微微发抖。三个月前,他花了8.6万元购买了某持牌投顾公司的"至尊VIP服务",对方承诺"每月至少20%收益",结果账户反而缩水了近40%。更让他气愤的是,合同里竟写着"投资建议仅供参考,盈亏自负"——这不就是典型的"霸王条款"吗?
一、温柔的陷阱:那些年我们签过的"不平等条约"
老李的遭遇绝非个案。很多投资者都遇到过类似情况:投顾公司前期通过"免费诊股"吸引关注,随后在微信群、直播间里晒出夸张的盈利截图。"侬看看这个月收益率,阿拉团队又抓到三只涨停板!"上海股民张阿姨(化名)就是被这样的沪普话术打动,支付了5万元服务费。
这些合同往往存在三大问题:
1. 责任规避条款:将投资风险全部转嫁给客户
2. 服务内容模糊:用"专属服务""精准策略"等虚词替代具体承诺
3. 退费机制缺失:要么完全不提退费,要么设置苛刻条件
二、关键第一步:证据保全的"三板斧"
当发现可能遭遇不公待遇时,保存证据比立即理论更重要。广东维权顾问阿强(化名)告诉我们:"很多客户一上来就急着吵架,结果对方直接把微信群解散了,证据全没了。"
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 完整备份沟通记录:包括微信聊天、邮件往来、通话录音等
2. 固化宣传材料:对直播间截图、宣传单页等进行公证
3. 梳理资金流水:明确每笔费用的支付时间与对应服务
三、破局之道:用对方的规则维护权益
成都的90后股民小陈(化名)分享了他的经验:"发现合同问题后,我没有直接撕破脸,而是以'想续费'为由约对方面谈,全程录音。"后来他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六条关于格式条款的规定,成功要回了大部分服务费。
专业人士建议分三步走:
1. 理性沟通:明确指出合同不合理处,要求协商修改
2. 书面函告:通过EMS发送正式函件(保留送达证明)
3. 多方施压:同时向行业协会、工商部门等反映情况
四、防患未然:签约前的"火眼金睛"
与其事后维权,不如签约前多留个心眼。记住这三个"绝不":
- 绝不轻信"保本保收益"承诺
- 绝不在未看清条款前签字
- 绝不通过私人账户支付服务费
"那些说'稳赚不赔'的,十有八九有问题。"山西资深股民老马感叹道,"天下哪有免费的午餐?"
如果您也遇到类似情况,记住:维权是有时效性的,越早行动希望越大。专业团队可以通过分析合同漏洞、梳理违规证据等方式,帮助您争取合理补偿。

法律声明:若您在近五年内认为投顾公司存在虚假宣传、诱导消费等行为,我们提供专业维权咨询服务,助力您维护合法权益,减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