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权提醒:如果你或身边的朋友近五年内因投顾公司虚假宣传、诱导交费导致亏损,别放弃!立即联系小羊维权(158 2783 9931,微信同号),专业团队帮你讨回公道!
📞立即免费咨询退费
据彭博社报道,这家华尔街巨头正计划每三个月要求新入职分析师主动确认其尚未接受其他工作,以遏制私募股权公司挖角。
这一保密计划虽处于讨论中,但被视为对私募股权公司“提前招聘”(on-cycle recruiting)文化的正面回击。
据悉,该政策将适用于所有新入职分析师,旨在防止他们在入职培训初期,甚至尚未参加分析师项目之前被私募挖走。
高盛发言人Andrea Hurst表示:“我们致力于营造一种文化,即我们的员工以诚信为本,与所有政策保持一致。”
从这位发言人的话来看,高盛依然认为在职分析师接受“提前招聘”是不诚信的。
所谓的“提前招聘”,已成为近年华尔街初级分析师招聘流程中最具争议的一环。
一些私募公司向投行新入职分析师抛出橄榄枝,提供两年后的offer,这使得银行陷入“人未熟、心已远”的局面。
对此,摩根士丹利曾试图限制初级银行家与外部招聘方接触,但因员工投诉最终在2013年作罢。
此次高盛选择相对软性的方式——每季度确认忠诚度,是在避免正面冲突的同时,建立更明确的纪律预期。
本质上,这一做法旨在:早期识别潜在流失风险;强化员工心理预期和组织归属;对外释放合规信号,提升声誉管理。
不过,制度实施效果仍有待检验。
上个月 ,摩根大通亦曾放出强硬信号,警告即将入职的毕业生若未工作满18个月却接受其他offer,将被解雇。
阿波罗全球管理和泛大西洋投资则迅速响应,均明确表示今年不会对2027年开始的职位进行面试或发出录用通知。
阿波罗全球管理首席执行官Marc Rowan表示:“在学生真正了解自己的选择之前,要求他们做出职业决策,既不利于他们自身,也不利于整个行业。”
据《金融时报》报道,自摩根大通发声后,“没有大型收购公司在传统的六月窗口期启动其‘提前’招聘流程。”
人才争夺战给银行带来困境,它们试图与跳槽至其他公司的前员工保持良好关系。
而作为华尔街最讲究校友关系的银行之一,高盛一直以“回流招聘“机制著称,接受离职员工重回公司。
但如果新入职分析师偷偷接受其他公司两年后的offer,可能会引发利益冲突。
这些新初级分析师通常会接触到银行拟议或待定交易的机密信息,这些信息在公司外部可能具有价值。
因此,在华尔街高层看来,初级分析师不只是“流水线”产出的一环,更掌握着大量机密敏感信息。
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Jamie Dimon在去年9月曾明确表示,”提前招聘“是不道德的,并表示他可能会杜绝这种行为。
“这让年轻人陷入了糟糕的境地,所以我认为这是错误的,”他在乔治城大学的演讲中对观众说道。
Dimon说:“这让我们处于不利地位,也让我们处于利益冲突的地位。你已经在为其他地方工作,同时你正在处理高度机密的信息。”
然而,行业实践却往往走向妥协:分析师即便私下接受私募公司offer,只要不高调张扬、也仍然能在银行安然工作至离职。
就像摩根士丹利曾经的尝试,因被投诉而作罢。
而这次,不少观察者认为情况可能有所不同:以阿波罗、泛大西洋投资等大牌私募主动暂停“提前招聘”为标志,似乎预示着人才争夺战暂时停火的可能性初现。
不过,亦有冷眼旁观者指出:在人工智能威胁来袭的背景下,分析师两年后是否仍为“香饽饽”尚不可知。
就在内部稳人之际,高盛也在香港市场迎来阶段性胜利。
2025年上半年,安排了小米(1810.HK)、比亚迪(1211.HK)等交易的高盛以强劲战绩领跑港股发行承销排行榜,成为自2017年以来首次在年度开局阶段居首的国际投行。
然而,死对头摩根士丹利亦不甘示弱,迅速借助友邦保险(1299.HK)股东268亿港元的减持交易实现反超,以不到7亿美元的领先优势拉开下半年竞争序幕。
今年以来,香港资本市场迎来久违的强势复苏。上半年,企业及股东通过港股出售累计募资超过330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六倍,提振了投行在本地部署的信心。
普华永道预计,香港有望重夺全球IPO融资首选地位。当前市场繁荣不仅吸引了内地企业借道香港融资,也促使外资行加码本地业务。
与去年不同的是,中资投行在IPO领域的主导地位已开始松动。
值得注意的是,一年前占据前四名的是中金公司、华泰证券等中资投行。
而如今中金公司仍位居榜首,紧随其后的是摩根士丹利、高盛和瑞银,华泰证券只能排第五。
尽管如此,外资银行在港发展并非毫无阻碍。
宁德时代上市案中,美国银行和摩根大通曾因华盛顿施压而面临退出风险。
尽管最终参与交易,但该事件仍突显中美地缘政治博弈对金融行业施加的潜在压力。
总的来说,无论是高盛的季度忠诚审查,还是摩根士丹利在香港的疾速反击,皆说明当下的金融江湖早已不仅是数字游戏,更是信任、文化与全球视野的博弈。
能否守住人、拿下单、稳住局,将决定投行在新时代的胜负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