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贷”火热背后:或存多重风险,监管空白待补

维权提醒:如果你或身边的朋友近五年内因投顾公司虚假宣传、诱导交费导致亏损,别放弃!立即联系小羊维权(158 2783 9931,微信同号),专业团队帮你讨回公道!
📞立即免费咨询退费

近期,湖南多地农商银行纷纷推出“养老贷”产品,引发广泛关注。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这一针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群的信贷创新,旨在通过市场化手段助力参保人补缴养老保险,提升养老金待遇,解决养老保障缺口问题。然而,其背后的风险与监管空白也逐渐浮出水面,业内人士认为,明确金融介入养老的边界以及完善监管框架已成为当务之急。

多地银行力推“养老贷”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10日,湖南已有接近40家农商银行落地该业务。

其中,临澧农商行已发放“养老贷”突破3000万元,汉寿农商行发放金额超1000万元。此外,临湘农商行、炎陵农商行、祁东农商行、桂阳农商行、桃江农商行等也均完成了首笔“养老贷”的发放。

“养老贷”究竟是什么?记者从多家银行了解到,这是一款针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群的信贷。银行向客户发放贷款,资金直达个人社保账户,用于补缴养老保险费,从而帮助客户在退休后领取更多的养老金。这种产品主要面向两类人群:一是之前未缴纳过养老保险,但希望一次性补缴的客户;二是已经缴纳部分养老保险,但希望提升缴费档次的客户。

在贷款期限和利率方面,“养老贷”根据借款对象的年龄、缴费档次等综合确定,最长不超过15年,原则上借款人年龄与借款期限合计不超过75周岁,且不得进行贷款展期。多家银行特别注明,该产品的特惠年化利率一般在3.1%~3.45%之间,且利率固定无浮动,无任何附加费用。贷款额度方面,最高额度不超过9万元,即全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最高缴费档次标准(6000元/年)乘以最长补缴年限(15年)。

记者还注意到,“养老贷”对个人养老金的影响因地区政策不同而有所差异。以邵东市为例,若客户贷款9万元,年利率3.1%,60岁办理退休后,每月可领取养老金808.48元。归还每月625.86元的本息后,每月剩余182.62元自由支配,比不办理提档补缴多领取21.62元。而在长沙市,客户每月可领取养老金953元,归还本息后,每月剩余可支配金额约为327元。

事实上,湖南并非首个推出类似产品的地区。早在去年,广西就曾推出“续保贷”,主要针对临近领取养老待遇年龄的灵活就业人员以及生活困难的城乡居民,帮助他们解决继续缴纳基本养老保险的经济压力。然而,该产品推出后不久便被暂停。今年,贵州、四川多地部分农商行也推出了类似的“助保贷”。6月份,余庆农商银行就成功发放了首笔“助保贷”。

对于“养老贷”的推出,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对记者表示,“养老贷”应运而生,具有多方面积极作用。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面虽有提升,但灵活就业居民缴费年限不足或档次偏低,部分农村居民尚未参保。临近退休时,补缴费用压力大。对养老保险而言,“养老贷”能增加缴费人数和金额,扩大覆盖面;对银行来说,满足客户需求,增加信贷投放;对居民而言,可缓解缴费压力,提升养老保障水平。

存在较多不确定性

不过,“养老贷”模式目前仍存在诸多争议。例如,作为金融创新产品,它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面临哪些潜在风险?适用范围是否过于狭窄?利率优势是否被高估?

首先,其合规性受到质疑。根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2024年2月公布的《个人贷款管理办法》,个人贷款用于个人消费、生产经营等用途,且用途应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及国家有关政策。然而,“养老贷”是否属于个人消费贷款,以及缴纳养老保险费用是否属于“个人消费”用途,在现行法律和政策框架内尚未明确。

“根据现行个人贷款管理制度,‘养老贷’‘续保贷’的性质较为模糊,其合规性存在较大争议。”董希淼表示,此前,部分银行推出的“养老贷”产品因贷款性质不清被监管部门叫停,凸显了养老金融创新过程中合规性与政策导向匹配的重要性。

“养老贷”不仅在产品性质上存在模糊性,也面临着诸多潜在风险。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由于“养老贷”的贷款期限较长,而社保政策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且可能随时调整,养老金待遇也可能发生变化,再加上金融市场利率的大幅波动,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借款人的还款压力大幅增加,甚至出现违约风险。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如果借款人在贷款期间不幸身故且贷款尚未还清,其子女可能会被迫承担代偿债务的责任。湖南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提醒,“养老贷”本质上是银行推出的金融产品,属于金融行为,与社保缴费是两条完全独立的路径。这意味着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子女可能会面临额外的经济负担。

更令人担忧的是长期信用风险。贷款周期长达10~15年,若参保人因去世导致还款中断,可能引发坏账风险。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高政扬表示:“低收入群体可能过度依赖贷款提升缴费档次,而养老金待遇受政策调整影响较大,若未来养老金政策调整,可能打破还款与收益的平衡。”

“养老贷”是否存在高利率优势也值得关注。尽管银行宣传养老贷具有“零负担、零门槛”等惠民标签,但记者对比发现其实际年化利率普遍在3.1%~3.45%之间。更关键的是,多家银行明确该利率为固定利率,不会随市场利率下调而浮动。

“今年5月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调后,长沙首套房贷利率已降至3.05%,”一位银行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养老贷的固定利率设计,意味着未来LPR继续下降时,借款人反而要承受更高的相对资金成本。”

此外,记者还发现,“养老贷”的适用范围较为狭窄。目前该产品仅适用于解决缴费年限不足的问题,尚无法惠及无稳定收入来源的贫困老年群体。业内人士表示:“这种产品的适用性局限,使得它无法真正惠及更广泛的人群。”

监管仍是空白

当前,我国已迈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居民的养老需求不断攀升,但基本养老保险在覆盖面和保障水平上仍有提升空间。在此背景下,金融机构在养老领域的创新尝试备受关注。

董希淼建议,金融监管部门应秉持包容性监管理念,采取柔性监管措施,积极支持并鼓励商业银行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通过“养老贷”“续保贷”等创新产品的良性发展,满足低收入群体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以及提升养老保障水平的迫切需求。

然而,金融介入养老领域的监管仍存在空白地带。多位专家指出,当前亟待明确金融介入养老的边界,并完善相应的监管框架。

董希淼建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可以对《个人贷款管理办法》进行修订或进一步明确解释,将缴纳养老保险费用正式纳入个人消费贷款的合规用途范畴。

“同时,商业银行应加强与地方政府以及人社部门的协同合作,进一步优化‘养老贷’‘续保贷’等产品的设计,建立资金使用的闭环管理机制,并引入商业保险等风险分担工具。这样既能精准服务低收入群体,又能有效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更好地体现金融的政治性和人民性。”董希淼称。

高政扬认为,金融产品设计要严格合规,杜绝增加参保人负担。服务对象应限定为临近退休且缴费年限不足的群体,避免向年轻人扩散。普惠产品设计要聚焦困难群体,精准投放资源,防止政策套利。



Source link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程序员中文网 » “养老贷”火热背后:或存多重风险,监管空白待补
关于我们 免责申明 意见反馈 隐私政策
程序员中文网:公益在线网站,帮助学习者快速成长!
关注微信 技术交流
推荐文章
每天精选资源文章推送
推荐文章
随时随地碎片化学习
推荐文章
发现有趣的